close

 

 基國派又名讀法阿,是復興鄉泰雅族的一支,基國派教堂興建於民國五十二年,由於當時交通不便,居民為興建教堂,而以當地溪流石材,一塊一塊挑上山堆砌出來,並由牧師以「通往天堂的鑰匙」為概念,設計出獨特的入口風格,加上整個牆面的特殊造型,更加顯得古樸雅致,還被文建會列為歷史百景之一 。(本篇介紹文轉載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系)

 

  入口處僅剩下一個"國"字

 

 

  從入口處小路往下走一下子就到囉

 

後來因內部空間不足而被新教堂取代。老教堂廢棄以後,族人就把地賣給一位漢人,這個石造的天堂之鑰,也是曾經舉行無數婚喪喜慶、伴隨讀法阿族人一起喜怒哀樂的老教堂,就此乏人問津,並且隨之頹圮,甚至連木造的屋頂都沒了。 

 

根據部落內人士指出,部落內因為信眾越來越多,在舊教堂場地不足的情況之下,族人在其附近另建新教堂 。

 

  新教堂就在入口處旁

 

  決定重建老教堂的過程相當複雜,其原因有二。一是因為老教堂所在地是一塊私人土地,重建必須經過地主的同意。為了保留老教堂,有人提出以地易地的方式取得老教堂的土地。慶幸的是,這位地主無償的提供土地,供部落使用,老教堂的土地問題暫時解決了。 

二是因為當初有些許人士認為老教堂具有經濟價值,因此登報出售,卻被眼尖的文化局職員注意到了,遂引發保留這個具有歷史文化意義的老教堂的運動。在本土意識推波助瀾、加上社區總體營造的社會潮流影響下,擁有族群意識外在型式的社區紛紛興起保存之風,基國派也不例外,族人也開始意識到老教堂的文化價值。於是文化局與當地居民全力投入以老教堂為主體的社區總營造。並由居民自行成立「讀法阿文史工作室」,且受到桃園縣政府文化局的認可經營基國派老教堂。工作室本著「結合在地文化,傳承優良習俗」的理念下,將老教堂定位為「在地泰雅文化保存與延續的場域,將教堂的歷史與建築之美展露於世」。 

 

老教堂是由黃榮泉傳道設計 為求教堂結構的立久不衰,特別選用石材,並且到北投一代聘請打石的師父來建造。入口處的斜頂以及十字架捨棄容易施工的直線,以細工作出的曲弧,其古樸、厚實、細膩、優美的弧線更使老教堂被文建會選為「台灣歷史百景」之一。 

 

 

 

   

 

  老教堂玻璃中反射出鄰近的新教堂

 

  0033想要跟可愛的小白(不知名的狗暫時就叫牠小白囉)玩,膽小的00還躲在33後面,到底誰才是姐姐阿??

 

牧師以「通往天堂的鑰匙」為概念,設計出獨特的入口風格,加上整個牆面的特殊造型,更加顯得古樸雅致 

 

 

 

  

  參觀完後要離開時,小白一直跟著我們,看牠瘦骨如材,拿一些餅乾餵牠,看牠一下子吃光光,就知道牠很餓了。

 

  上車離開時,小白還是一直望著我們,想必牠是想要跟我們回家

  

  車子離開一段路,小白仍然跟了上來,看了真是不捨,0033問我們說可以養小白嗎?我們跟0033說因為我們住大樓,沒有地方可以養牠,希望以後回南部空間大一點,就可以認養流浪狗。

 

離開了基國派教堂後,繼續前往小烏來的天空步道,途中的山景真是美阿,仿佛明信片般的美麗,在北橫約19.4公里處,可將兩座橋和溪谷同時映入眼簾,是最佳的拍攝點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 總算看到天空步道的指標,以前剛開放時排隊參觀要花很多時間,想說現在應該沒什麼人排隊了,就來走走看看,結果一到售票口才知道,這兩個星期維修保養暫停開放,哇勒@#$%&~

 

好吧只好繞回復興橋逛逛復興橋建立較早,它為吊橋形式,是一座紫色的鋼骨吊橋長152公尺、高40公尺 ,於民國59年建立,走在橋上,可以看見大漢溪溪谷美景,橋的兩端各有兩個石礅,上頭刻著泰雅族的神話故事,讓人可以藉此了解當地的人文特色,附近更緊臨了復興鄉拉拉山、角板山、小烏來等遊樂風景區,另以水蜜桃聞名,來這可說是既有玩又有吃。

 

因為復興橋較窄,人潮多時會車困難,因此在83年又建了一座拱橋,名為羅浮橋,羅浮橋的橋身為朱紅色,在青山綠水間更為醒目。

 

  在復興吊橋與羅浮橋之間稍作休息後,就打到回府,有空再找時間好好的把北橫完全走過一便。 

arrow
arrow

    Rich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